close

一個早產兒媽媽的朋友蘿拉,提供的資訊,這篇超有幫助的,給大家參考。


6 tips建立有利學習環境
語言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下學習,才有意義,但現今環境卻讓孩子的語言發展出現了阻力,想要孩子有良好語言發展的話,身為嬰幼兒的語言啟蒙師,父母可是要全力以赴!
1.多和孩子說話產生互動,且有眼神接觸

嬰兒時期,「聽」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管道,多和他說話,增加其聽覺經驗,做為日後學習語言的基礎。語言因互動而有「對話」,林麗英總督導說,一來一往間,可讓孩子學習延緩等待、傾聽、理解並做出正確回應,然後再輪流,這是一種「對話形式的」良性循環。對話的同時,一定要有眼神的接觸,不僅是種禮貌,也可讓孩子專心,並從豐富的表情中分辨語意,學習在適當的時候說出合宜的話語。語言能力好的孩子,必然有個樂於說話的主要照顧者。
2. 提供豐富的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愈豐富,孩子的感官經驗愈豐富,認知、社會及情緒發展愈強,在語言的學習上,也更具優勢!除聽覺外,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經驗都是學習語言的「原料」,原料愈多,變化愈多,愈能快速掌握語言的使用訣竅!?
3.多製造溝通的環境
過分保護孩子,讓他身處「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根本不需使用語言就能得到滿足,會阻礙語言能力的提升。受訪者皆提醒父母,要多製造需要使用語言的溝通環境,藉由多樣性的練習,提高使用語言的純熟度。引誘孩子多說話,需要父母的巧思,方法很多,生活中無處不是機會,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把孩子所需物品放在「看得到,拿不到」的地方,當他為了自身需求被滿足,必須要有所表達(或用手指,或用口說),父母可把握機會與他對話,使用語言的機會多,自然對能力增進有所助益!
★box
讓「有點熟悉的陌生人」測試孩子的表現

曹峰銘助理教授指出,對大部分的媽媽而言,只憑孩子一個眼神或動作,就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麼,常順勢就拿了他要的玩具或食物,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口語表達機會。而爸爸對孩子的了解程度不像媽媽,孩子對爸爸的感覺則有如「熟悉的陌生人」,兩人溝通勢必多費點口舌,才能互相了解對方需求為何。他建議,爸爸平常多跟孩子說說話,不僅創造溝通的機會,也可「測試」其語言能力的表現。
4.做好學習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對象,他從一言一行中學習說話的態度、語調、用與方式等,如果希望孩子說話得體,任何時刻都要注意自身表現!曹峰銘助理教授笑說,好的常學得比較慢,壞的則學很快,特別是罵人的話,父母若動輒出口成髒,很快就能從孩子口中聽到一樣的話。
沈素戎理事長提醒父母,與小嬰兒說話時,須將自己的說話速度放慢,或者將音拉長,好讓他聽清楚發音。曹峰銘助理教授說,口齒清晰會讓孩子的聲音敏感度較高,更易於學習並發出正確的聲音。

5.不要寄望以電視、DVD學語言
林麗英總督導和曹峰銘助理教授強調,語言學習一定要有互動行為,且在各種情境當中學習,但單向的電視和DVD並無法提供足夠的互動,只能當做輔助工具。曹峰銘助理教授引用國外研究針指出,兩歲前經常看富有教育意義的DVD,對專注力和認知能力發展,比沒看的孩子表現來得差。賴怡如治療師以親身接觸個案為例,媽媽習慣讓孩子從小看電視「學習」,快兩歲時,突然發現喊他卻沒有回應,才驚覺出了問題而必須求助專業語言治療。
6.建立閱讀的習慣
林麗英總督導表示,運用故事書的擬人化情節與豐富的圖片,可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曹峰銘助理教授說,閱讀的世界廣泛多元,字彙量多且變化度高,是很好的學習工具,透過親子共讀,有助語言能力的提升。Dr. Marlene Barron則強調,「如果你不喜歡閱讀,幼兒就不會喜歡閱讀」,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多帶著孩子看書,他才能建立閱讀習慣!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看似簡單,但要展現語言智慧──能視不同場合說出合宜的話,卻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片刻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因為在沒有語聲的環境中,絕不可能發展語言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ki黃油雞 的頭像
    Yuki黃油雞

    Yuki的公私日誌

    Yuki黃油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