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位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 Kast-Zahn)是一位心理學碩士以及行為治療師,在德國從事父母諮商及問題兒童的輔導,有三個孩子,從她自身的經驗以及多年看診的案例中,歸納了教養指南。


 


小TOTORO越來越大後,懂事許多,也像其他同年齡孩子一樣,有需要教養之處,看過許多教養文章,專家們意見都類似,即使手法不同,方向也都一致,這本書是今天才買入的已全數閱畢並且把我認為重要的部份摘錄下來,若各位媽媽也覺得有幫助,歡迎跟我借閱。


 


書摘:


從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能記憶父母的反應,並從中推論自己該有的行為。父母的反應如果符合孩子的需要,會讓孩子的行為大受鼓勵,從此之後,這樣的行為就會反覆發生,很多問題都來自於此。


讓我想到百歲醫師的書裡寫的,孩子一哭泣,父母就趕快抱起來哄,一邊抱一邊搖,直到他睡著,從此之後就變成他的睡眠習慣,若沒有父母搖著睡,就會一直哭,哭到有人抱他哄他為止。


小TOTORO和我們之間也有這類的問題,正餐還沒吃就吵著要吃餅乾,或者正餐吃一半就不要吃,想吃零食,一開始我和老公都不理他,跟他說不行,他一直哭一直鬧,有時我們會妥協,跟他說:那只能吃一片。 其實這也是錯誤的,規矩應該是不能協調的,一次之後他就知道,只要持續長時間的哭鬧就可以有機會得到餅乾,因為爸媽不希望我一直哭一直哭,所以如果我想吃到餅乾,就要哭鬧,而且要哭久一點。


還有,小TOTORO喜歡在大人看電視時,亂轉開關或遙控器,因為他無聊,想得到注意,每當電視被他關掉時,我和老公就會出聲罵他,他覺得得到了關注,所以下次我們在看電視時,他一定會去按開關。


 


父母應該訂定適合孩子的規矩(所謂適合是指,孩子有能力做到,並且是對他有益的)


媽媽決定何時給我吃飯,以及吃什麼,我可以決定要不要吃,以及吃多少。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書中提到,很多媽媽都過於擔心孩子吃太少或者太瘦,其實大多是沒有必要的,作者提到,在他輔導的個案中有這樣擔心的媽媽,他們的孩子都沒有營養不良的問題。強迫餵食不僅會讓孩子有不良的飲食習慣,邊吃邊玩,甚至越來越不喜歡吃飯,還會造成壓力,吃完就吐的狀況,孩子應該依照自己的食量,決定要吃不吃,以及吃多少,但是也要讓他們知道,中餐不吃,就要餓到晚餐才能吃了,千萬不要偶爾中間時段又給了其他的,要讓他學到關連性。


當我吃飽,開心滿足時,媽媽特別愛跟我玩,而且玩得很盡興。


主動關注孩子很重要,不應該讓孩子覺得,我很乖很配合時,媽媽會把我丟在一邊,忙家事,只有在我哭鬧時,她才會放下家事陪我玩。


爸媽一天當中會好好陪我玩好幾回,但是他們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做時,我得自己玩一下,即使我不喜歡。


家裡幾乎所有東西我都可以探索,但有幾樣東西絶對不淮碰。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媽媽立刻會走出房間。


 


異常行為的惡性循環:


孩子異常行為引人注意(小TOTORO哭鬧要餅乾,不給他就在地上打滾)-->父母注意他-->孩子學到:引人注意的行為會被獎勵(我哭鬧,媽媽就會關心我)-->孩子重複做出引人注意的行為(哭鬧,槌地板,最後邊哭邊打滾)-->父母很氣惱很不情願的注意孩子(媽媽只好放下手邊家事,抱他起來或者拿餅乾給他)-->孩子得到愈來愈少來自父母自發性的關懷(媽媽常做家事被中斷,所以當孩子乖乖安靜時,媽媽趕快去忙家務,造成孩子乖時反而得不到關注)-->孩子學到:注意必須靠爭取才能得到


 


當孩子已經出現行為不當時,可以告訴他我們的感受,孩子會因此覺得父母認真的看待,這麼一來,改變孩子行為的可能性,會大過用責罵的。


例如:


孩子在媽媽講電話時哭鬧拉扯媽媽--->媽媽可以說:我現在必須先講完電話,這對我很重要。


孩子在爸爸正在吸地板時,幾度把吸塵器的插頭拔掉-->爸爸可以說:這樣我沒辦法吸地板,我不能跟你玩,我得先完成這工作。


孩子哭鬧,因為他很無聊-->我真的很同情你,現在想不出什麼事好做。


藉由傳遞訊息,可以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自己看出錯誤訓練他獨力找出解決之道,完全不必用引起負面關注,孩子會學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藉由我很同情這句話,讓孩子看到你的諒解與同情,不過也隱含言外之意,我相信你可以處理這種情形。


父母最常犯的錯:


父母的反應不明確-->孩子覺得媽媽只是說一說而已


責備-->責備永遠達不到糾正的效果


問孩子"為什麼"-->為什麼不聽我的話?  問孩子為什麼也是多餘的,無效的


請求和乞求-->表示孩子可以遵從也可以不


忽視孩子(裝做不理他)-->忽視會造成孩子反抗,以爭取注意


指責與辱罵-->指責和辱罵會破壞孩子的自信,如果再加上咆哮的話,更是如此


威脅和懲罰-->引起孩子的恐懼與報復心,孩子想免除處罰所以改變行為,但他是出於害怕,不是出於理解,表面上接受處罰,但會利用每個機會,在與你的權力鬥爭中證明自己,這是一種報復心。所以很多孩子越罵越打越難帶。


體罰-->孩子被自己所愛的人,體型上勝過他的人打,那是什麼感覺?他會受到極深的傷害和屈辱,不是擔驚受怕就是麻木遲鈍,經常挨打的小孩,長期下來對痛楚會麻木,也會經常報復,跟受到父母威脅辱罵後的反應類似,並且還會有模仿效應,孩子會把把學到的繼續傳下去。 體罰也會打擊親子關係,信任,安全感,被愛和被呵護。-->體罰會帶來可怕影響,完全不適合作為教育方法。


 


應該怎麼做呢?


訂立家規,說清楚講明白-->當他抗議反對時,不予理會,並且重複的說你要他遵守的事。


說到做到-->規矩一旦訂了就要說到做到,行動的效果勝於言語,如果你說不行,卻又妥協,孩子就不把你的規矩當一回事了。


從必然的結果學到教訓-->關連性要越清楚越好,如果玩具沒收,沒有甜點可吃,這樣關連性就太弱了。舉例:上床時間就要睡覺,即便半夜醒來,也不會陪他玩。孩子一出門就到處亂跑,要明確跟他指示:請跟在媽媽旁邊。若不聽,就先放在嬰兒車上,直到他不在哭鬧,就重覆告訴他,要跟在媽媽旁邊,然後放他下來,若還是亂跑就再重覆,把他放在嬰兒車上,直到放他下來不在亂跑為止。


暫停-->若說清楚講明白的方式無效,必然的結果也學不到教訓,那就適用這一種。把孩子暫時帶到另一個房間,媽媽或爸爸陪孩子在這個房間裡。或者讓孩子單獨留在那裡。有分離焦慮症的孩子,要由爸媽陪他在同一房間裡。房間裡娛樂越少越好,就是要讓他覺得無聊。


暫停在三種行為上,更是必要且合理:


1.當他傷害別人時(打,咬,踢,拉扯頭髮)


2.弄壞東西或亂丟東西


3.當他固執的緊抓父母不放和哭鬧尖叫


 


最後的機會--安靜椅(就是罰坐)


暫停和安靜椅的時間一次不能太長,1到5分鐘對孩子就很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ki黃油雞 的頭像
    Yuki黃油雞

    Yuki的公私日誌

    Yuki黃油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